首页 >> 行业 >

帝国的重生:晋阳河东篇

2023-08-15 20:08:51 来源:观察网

作者:温伯陵

这篇文章写的是高欢和宇文泰,结果写了19000字,是我写过的最长篇,简直了......所以分成两篇来发吧,这是第一篇,明天发第二篇。

1


(相关资料图)

魏晋南北朝最后的争霸阶段,事实上是围绕山西进行的。

先来看一下山西的地理环境吧。

太行山是山西的东面屏障,而“太行八陉”又是山西、河北、河南的天然交通要道,于是围绕着太行山,出现了四个小型地理单元——

山西代北(大同)和河北幽都(北京)分列在飞狐陉、蒲阴陉、军都陉两侧。

山西晋阳(太原)和河北常山(石家庄)以井陉为界。

山西上党(长治)和河北邺城(邯郸)隔着滏口陉对峙。

山西泽州(晋城)和河南洛阳以轵关陉、太行陉、白陉为交通要道。

谁控制了太行八陉,谁就掌握了华北的战争主动权。

由于河北和河南处于华北平原,战争中总是易攻难守,山西却地势高昂山峦叠嶂,有足够的军事防御空间,所以只要山西出现强势政权,河北和河南便很难击败山西,夺取太行八陉的控制权,山西却能轻易控制太行八陉,对河北和河南形成泰山压顶之势。

黄河是山西的西面屏障,在吕梁、忻州一带渡过黄河,山西兵马就能在陕北纵横驰骋,进而威胁长安、席卷河西走廊。

长城是山西的北面屏障,凭借千年来不断修建的长城,山西抵御游牧部族侵略也好,主动打击游牧部族也罢,都很方便。即便长城失守,宁武关、雁门关一线也可以做为第二道防线,确保山西大部分地方的安全。

河东地区(山西运城)在山西的西南面,和太行八陉一样重要。

长安政权最重要的门户是潼关,从秦到清,很多重要战役都是在潼关进行的,正所谓“秦人开关延敌,九国之师,逡巡而不敢进”。但潼关易守难攻,想从潼关进入长安很不容易。

那么放弃潼关,从河东地区的蒲津关渡过黄河,绕到潼关背后,直接扑向长安便是非常有利的选择。

所以蒲津关所在的河东地区,便是陕西和山西的必争之地,谁占领河东,谁就有了西部的战争主动权。

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看,山西是中国最完整的一块地方,山西的归属往往能决定天下的走向,可谓是“表里山河”。

既然山西有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条件,那山西的哪座城市能“坐镇中央调度四方”呢?

其实答案只有一个——位于山西正中、太行山和黄河之间的晋阳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北魏“六镇起义”之后,世代定居北秀荣的尔朱荣在山西崛起,并以晋阳为根据地,建立起自己的势力。

公元528年,尔朱荣自晋阳出发,以高欢为前锋,到洛阳发动了“河阴之变”,杀戮北魏皇帝、太后和朝臣共两千多人。

事后,尔朱荣用亲信重组洛阳朝廷,册立亲女尔朱氏为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皇后,自己则以大丞相、太原王的身份,回到晋阳建立霸府,遥控洛阳朝政。

而凭借战功和血腥杀戮,高欢纳上投名状,真正得到尔朱荣的信任,晋升为都督。

同年9月,尔朱荣命侄子尔朱天光留守晋阳,自己亲自统帅七千骑兵,东出滏口,击败纵横河北的义军领袖葛荣,俘虏数十万人,基本平定河北。

公元529年,尔朱荣自晋阳出河南,击败梁国的白袍将军陈庆之,逼的陈庆之伪装成和尚才返回建康,一举收复河南,得到“天柱大将军”的头衔。

公元530年,尔朱荣封尔朱天光为使持节、都督二雍二岐诸军事、骠骑大将军、雍州刺史,武卫将军贺拔岳为左大都督、征西将军侯莫陈悦为右大都督,出兵讨伐关陇地区的义军领袖万俟丑奴。

战争持续了不到半年便结束了,关陇地区和河西走廊彻底平定,尔朱天光晋封为仪同三司,贺拔岳为泾州刺史、侯莫陈悦为渭州刺史,共同镇守关陇,贺拔岳麾下的步兵校尉宇文泰,也因功升迁为征西将军。

至此,立足晋阳的尔朱荣平定中原,成为能决定天下走向的枭雄——“尔朱荣虽居外藩,遥制朝政,树置亲党,布列魏主左右,伺察动静,大小必知。”

按道理说,尔朱荣建立了如此盛大的功业,完全可以效仿曹操和司马懿,改朝换代建立尔朱天下了,他之所以没有走到这一步,根本原因就在于——

尔朱荣组建的政治集团,由两个针锋相对的小集团组成,内耗非常严重,几乎不可能形成合力。

其中一个小集团来自六镇义军。

公元525年6月,北魏广阳王元深击败义军领袖破六韩拔陵,把二十万义军安置在冀、定、瀛州,随后杜洛周和鲜于修礼起义,这批义军又追随两人扫荡河北。后来鲜于修礼战败,部下葛荣统领义军继续作战,并击败杜洛周,兼并其部众。

这样一来,六镇义军便汇聚到葛荣的麾下。

尔朱荣击败葛荣,事实上平定了六镇起义,并“擢其渠帅、量才授任”,招揽了大量的六镇豪杰。

当然了,还有很多六镇豪杰,提前脱离了义军,投奔尔朱荣。

例如高欢就是先追随杜洛周,杜洛周战败后参加了葛荣的义军,发现葛荣不能成大事,才跑到晋阳投奔尔朱荣。

敕勒酋长斛律金,在破六韩拔陵刚起义的时候便参加义军,即将战败时,又离开义军投奔尔朱荣。

高乾和高敖曹兄弟,不满尔朱荣发动的“河阴之变”,便起兵造反,并接受葛荣授予的官爵,和义军联合作战,战败后被尔朱荣安置在晋阳。

他们投奔尔朱荣的时间有先后,但从政治出身和工作履历的角度来看,高欢、斛律金、高乾、高敖曹和六镇豪杰是绑定在一起的,他们都属于六镇义军集团。

而尔朱荣是以北魏将领、代北旧人的身份起兵,代表着北魏朝廷平叛,那么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,必然招揽了大量倾向北魏的军人。

虽然他们也来自代北六镇,但却始终是北魏的官军。

破六韩拔陵起义的时候,命将领卫可孤围攻武川镇和怀朔镇,于是贺拔度拔及其子贺拔允、贺拔胜、贺拔岳投入怀朔镇将杨钧麾下,以统军、军主的身份和起义军作战。

杨钧战败后,贺拔度拔父子和宇文肱召集乡党,和卫可孤大战,最终一举击杀卫可孤,不过贺拔度拔也战死沙场。

后来贺拔氏兄弟归附广阳王元深,因勇冠三军而立功升官,再往后,战乱不断胜败无常,贺拔氏兄弟则归附尔朱荣,尔朱荣非常高兴的说:“得卿兄弟,天下不足平也。”

同时期在广阳王元深麾下工作的,还有担任长流参军的于谨,后来他到洛阳汇报工作,没有直接投奔尔朱荣,却被派到关陇,在尔朱天光麾下讨伐万俟丑奴。

而宇文肱参加了鲜于修礼的义军,战死在唐河,其子宇文泰一路辗转到葛荣的义军中,尔朱荣击败葛荣,宇文泰便到了尔朱荣麾下。因为数年前并肩作战的渊源,宇文泰立即和贺拔岳攀上关系,从此追随贺拔岳南征北战。

这意味着在尔朱荣麾下,有一个以贺拔岳兄弟、宇文泰、于谨为代表的六镇官军集团。

虽然六镇义军集团、六镇官军集团都暂时在尔朱荣麾下,但在常年累月的战争中,他们已经结下血海深仇,手里都沾满了对方的血。

他们怎么可能和睦相处呢?

事实上,早在“河阴之变”的时候,尔朱荣就有称帝的想法,一直走造反路线的高欢极力支持,但一直和义军作战的贺拔岳极力反对——“将军首举义兵,志除奸逆,大勋未立,遽有此谋,正可速祸,未见其福。”

尔朱荣不甘心,非要铸造金像来测试天意,结果铸造四次都不成功。

这个时候,贺拔岳说:“请杀高欢以谢天下。”

尔朱荣考虑到战争没有结束,需要借助武将的力量,才没有杀高欢,但也暂时断了称帝的想法。

这次围绕尔朱荣称帝的分歧,可以看做是两个小集团的第一次交锋,同时也是代价最轻的一次交锋。

所以说,不是尔朱荣不想改朝换代,而是他的政治集团内有两个针锋相对的小集团,因为政治路线的关系,每到关键时刻就出现不同程度的党争,难以形成合力。

即便尔朱荣强行称帝,也不过是落人口实,给别人攻击自己的借口罢了。

2

在历史上,尔朱荣这种情况往往只有两个出路,要么始终大权在握,调和麾下两个政治小集团的矛盾,要么建立更大的功业,凭威望压制所有人。

尔朱荣想走的是第二条路。

他在功成名就以后,经常带着骑兵打猎,太宰元天穆劝说:“大王勋业已盛,四方无事,唯宜修政养民,何必盛夏驱逐,感伤和气?”您已经位极人臣,中原也乱了八年,该休养生息了,别折腾了。

但是尔朱荣说:“今秋欲与兄戒勒士马,校猎嵩高。明年简练精骑,分出江淮,萧衍若降,乞万户侯。如其不降,以数千骑径渡缚取。然后与兄奉天子巡四方,乃可称勋尔。今不频猎,士卒懈怠,安可复用也?”

他是以打猎来练兵,准备在平定中原之后,南下消灭梁国,建立数百年来最盛大的功业,凌驾于曹操、司马懿、苻坚、拓跋焘之上。

但可惜的是,尔朱荣没有机会了。

公元530年9月,尔朱荣到洛阳朝拜,不甘心做傀儡的孝庄帝元子攸和城阳王元徽、中书舍人温子昇等人联合起来,以尔朱皇后生子为名,把尔朱荣骗进宫里乱刀砍死。

一代枭雄就此陨落。

听闻尔朱荣身亡的消息,汾州刺史尔朱兆立即占领晋阳,拥立长广王元晔即位,和其他尔朱家族的成员一起攻入洛阳,俘虏孝庄帝元子攸,然后回师坐镇晋阳,重建了“天光专制关右,兆奄有并汾,仲远擅命徐兖,世隆居中用事”的格局。

但时代终究是变了。

虽然尔朱家族继续掌权,但政治强人的巨大身影消散,那些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英雄豪杰们,都看到了重新瓜分天下的希望。

金紫光禄大夫司马子如说了一句:“今天下忷忷,唯强是视。”

晋州刺史高欢说:“吾势不得久事尔朱矣。”

这就是政治强人骤然离世后,必然出现的局面,从石虎、苻坚到尔朱荣,都没有脱离这个历史规律。

首先发难的是已经升为晋州刺史(山西临汾)的高欢。

那时葛荣留下的六镇义军还有二十多万人,流落在并州、肆州一带,几乎没有经济来源,还要被尔朱家族的“契胡”凌辱,所以陆续造反二十六次,被屠戮大半依然不消停。

镇守晋阳的尔朱兆问高欢,怎么办呢?

高欢说:“六镇义军是杀不完的,不如选您的心腹统领,以后再有犯罪或造反的,就惩罚统兵的人”,尔朱兆觉得有道理,便任命高欢为六镇义军的统帅,替他管理这些造反专业户。

高欢原本就有脱离尔朱氏的想法,提出这个建议的本意,其实也是希望做六镇义军的统帅,只是不方便直接说而已。

现在尔朱兆把六镇义军交给高欢,正合他的心意。

随后高欢进一步提出建议:“并、肆频岁霜旱,降户掘田鼠而食之,请令就食山东,待温饱更受处分”,山西的自然灾害太严重了,六镇义军靠挖田鼠为生,让他们到河北吃粮吧,吃饱就听话了。

尔朱兆稍微犹豫一下,同意了。

于是高欢统帅二十多万六镇义军,自晋阳至滏口直奔河北。而占据信都的高乾、高敖曹、封隆之认为:“高晋州雄略盖世,且尔朱无道,弑君虐民,正是英雄立功之会”,便邀请高欢进入信都。

就这样,六镇义军出身的高欢,继承了破六韩拔陵、杜洛周、葛荣的衣钵,统领六镇义军余部,继续盘踞河北,并得到赵郡李氏、渤海高氏等汉人门阀世族的支持。

公元531年6月,高欢在信都起兵,讨伐尔朱氏,随后拥立渤海太守元朗为新皇帝,高欢晋升为侍中、丞相、都督中外诸军事、大将军、大行台、录尚书事,基本复制了尔朱荣的成功路径,成为新政权的第一人。

听闻高欢起兵,尔朱兆大怒,亲自统领两万兵马出井陉,尔朱仲远和尔朱度律也提兵北上,共同讨伐“叛徒”高欢。

然而,尔朱荣能利用山西的地理优势平定河北,尔朱家族的成员们,却不能复制尔朱荣的成功路径了。

因为尔朱荣平定葛荣时,只统领七千骑兵,小而精悍。尔朱兆等人统领数万兵马,大而分散,这就给了高欢挑拨离间的机会。

高欢命人在尔朱兆的营地散布流言:“尔朱仲远兄弟要杀尔朱兆”,然后在尔朱仲远和尔朱度律的营地扬言:“尔朱兆和高欢联合了”......流言很快散布开来,三人脑海中都冒出疑问,这些话到底是不是真的?

他们左思右想都想不明白,就干脆就不想了,尔朱荣仲远和尔朱度律统兵南遁,高欢顺利击败尔朱兆,俘虏甲士五千人。

公元532年2月,晋阳的尔朱兆、洛阳的尔朱度律、长安的尔朱天光、东郡的尔朱仲远再次合兵二十万,到河北讨伐高欢。尔朱家族的领军人物都来了、能征发的兵力都征发了,结果又被高欢击败,输的干干净净。

这样的战果,意味着尔朱家族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。

于是在“尔朱氏大势已去”的共识下,尔朱家族麾下的将领纷纷反水,“尽诛尔朱氏之党”,并斩杀尔朱世隆、俘虏尔朱度律和尔朱天光,都送给高欢处理,尔朱仲远则投奔梁国,随后高欢自滏口攻入晋阳,驱逐尔朱兆,彻底清除了尔朱家族的势力。

同年,高欢废除元朗,拥立孝武帝元修为帝,晋位大丞相、天柱大将军、太师,并效仿尔朱荣在晋阳建立霸府,遥控朝政。

因为掌握了六镇义军和山河四省,高欢便是中原实力最强的人。因为率先举起义旗并清除尔朱家族,高欢便是北魏政治正确的最高代表。于是高欢取代尔朱荣,成为北魏第一人。

但高欢毕竟不是尔朱荣。

高欢清除尔朱家族,类似一场规模宏大的兵变夺权,这就导致高欢没有平定四方枭雄的威望。而且高欢出身六镇义军,没有和六镇官军并肩作战的经历,导致屯兵关陇、以贺拔岳为首的六镇官军集团,不愿意追随高欢。

正如薛孝通向贺拔岳说的:“诸将或素居其上,或与之等夷,屈首从之,势非得已。今或在京师,或据州镇,高王除之则失人望,留之则为腹心之疾。安能去其巢穴,与公争关中之地乎?”

意思就是,高欢崛起的太快,并没有绝对权力,需要一段时间来巩固根基,而这个时间差就是六镇官军集团的机会。

于是薛孝通建议贺拔岳,割据关陇,和高欢抗衡。

贺拔岳紧握薛孝通的手:“君言是也”,你说的对啊。

不过,那个真正的天选之人并不是贺拔岳。

公元534年,高欢命人到关陇离间贺拔岳、侯莫陈悦。他们两人都是尔朱荣的嫡系大将,没有参加过六镇义军,但可能是感觉实力不对等,侯莫陈悦便向高欢屈服,同意服从高欢的命令。

就在贺拔岳和侯莫陈悦商量经略关陇方案的时候,侯莫陈悦命女婿元洪刺杀贺拔岳,向高欢纳上投名状。

面对群龙无首的局面,都督赵贵等人提议,把刚从秘书长转岗为夏州刺史的宇文泰请回来。

而面对千载难逢的机会,宇文泰不顾同僚提出的“继续观察”的意见,立即奔赴大军驻扎的平凉,接受诸将的拥立,取代贺拔岳。

人的一生,改变命运的机会只有几次,宇文泰凭借独到眼光和精准判断,敏锐抓住贺拔岳去世的机会,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,成为中国历史的执笔人。

随后,宇文泰联合卫将军李虎、都督侯莫陈崇、都督赵贵、南秦州刺史李弼、夏州长史于谨等人击败侯莫陈悦,北魏孝武帝元修任命宇文泰为侍中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关西大都督。

同样是公元534年,不甘心做高欢傀儡的孝武帝元修,准备统兵十几万迁都长安,和宇文泰联手抵抗高欢,结果高欢自晋阳南下击败元修,元修只能带着数千骑兵投奔宇文泰。

对于宇文泰来说,这是一件好事。

如果元修带着十几万人到长安,那以后为了争夺最高权力,宇文泰和元修必然爆发火并。而失去兵马的元修到了长安,便又成为宇文泰的傀儡。

这样来看,高欢其实是帮了宇文泰的大忙,他人还怪好嘞。

同年10月,高欢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,迁都邺城,并任命司马子如为尚书左仆射、高隆之为尚书右仆射、高岳和孙腾为侍中,留在邺城辅政。这样一来,邺城的军事和政治,都处于晋阳的监控之下。

12月,宇文泰毒杀元修,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,正式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陇领袖,并以都督三荆州诸军事、尚书右仆射、东南道行台的任命书,招揽留在荆州的独孤信及其麾下骁将杨忠。

至此,六镇义军集团成立了东魏,六镇官军集团成立了西魏,高欢和宇文泰即将爆发旷日持久的大战,继续角逐最终的胜负。

3

宇文泰建立西魏以后,虽然定都长安,但他常年驻军华州(陕西渭南),事实上和高欢一样,在华州建立了霸府。

既然高欢的霸府在晋阳,宇文泰的霸府在华州,那么他们争夺的焦点便是河东地区,其次是潼关到洛阳一线。

公元535年正月,高欢命司马子如统帅大都督窦泰、太州刺史韩轨进攻潼关,宇文泰立即进驻霸上抵御。司马子如见潼关防备严密,便和韩轨统兵北上,经河东蒲津关攻华州。

如果他们成功了,宇文泰是非常危险的。所幸华州刺史王罴是猛将,见到东魏军攻城,衣服都来不及穿,光着膀子跑去作战,最终保住华州——

“袒身露髻徒跣,持白梃大呼而出,东魏人见之警却。罴逐至东门,左右稍集,合战,破之,子如等遂引去。”

公元537年正月,高欢亲自统兵到河东蒲坂(运城永济),同时命高敖曹进攻上洛、窦泰进攻潼关,准备三路兵马会师长安,定鼎中原。

宇文泰仔细分析形势,认为高欢这一路是疑兵,目的是牵制自己的兵力,造成长安空虚的事实,到时候窦泰和高敖曹便能顺利攻克长安,然后回师和高欢夹击自己。

于是宇文泰决定,在高欢的浮桥造成之前,用最短的时间击溃窦泰,再回师和高欢对峙。

事实证明,宇文泰的战术非常成功。

窦泰战败自杀以后,高欢的浮桥还没有造成,觉得战机已经错过,便回晋阳去了。高敖曹倒是进入蓝田关,但孤军不能持久,也撤回去了。

从这两次交锋的战果来看,东魏高欢的整体实力更强大,但西魏宇文泰的战术更精妙,军事能力更强。

事实上,自从西汉崩溃以后,关陇地区不是和凉州羌胡作战,就是军阀混战争夺地方权力,基本没有稳定的日子,以至于数百年来,关陇始终是穷困的代名词,关陇的门阀世族也没能进入政权核心,根本不能和河北相比。

西魏的实力不如东魏,其实是很正常的。

但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,主帅的能力强弱,往往能决定战争的胜负,甚至是政权的兴衰。

此后十年,东魏和西魏爆发了四场大战,正是凭借略胜一筹的军事能力,宇文泰彻底奠定西魏的优势地位,也打断了高欢定鼎中原的野心。

第一场是公元537年的沙苑大战。

那年高欢统领二十万大军沿黄河南下,经壶口直奔蒲津关,同时命高敖曹统兵三万,经河南逼潼关,犹如螃蟹的钳子一样,兵分两路钳制西魏。

当时关陇正在遭遇饥荒,没有多余的储备粮食,根本经不起持久战,而且宇文泰能用来作战的士兵不到万人,经济和军事实力非常薄弱。

于是右长史薛琡就建议高欢:

“我们不要和宇文泰硬拼,只需封锁关陇,然后派兵在大小道路驻守,就能断绝宇文泰的粮食来源。这样消耗数月,关陇的人都饿死了,宇文泰必败。”

这是真正的谋国之言,也是完全正确的军事战略。但高欢向来看不起宇文泰,这次更是觉得,出动了二十万大军,不用绝对的实力碾压宇文泰,怎么能证明我的能力呢?打消耗战,那不是让人看笑话么?

然后,高欢挥师渡过黄河,进入关陇地界。

面对高欢的强大攻势,宇文泰麾下的将帅们有些胆怯,都不愿意和高欢交战,“征诸州兵,皆未会”,即便追随宇文泰的将帅们也提议:“不要交战,放高欢再向西走一段,看局势会不会变化?”

高欢再向西走便到了长安,到时候人心浮动,更没有作战的勇气了,说不定还会有人杀掉宇文泰向高欢邀功。这在政治上叫做“大势已去”,根本不可挽回。

百年前,东晋的刘牢之就是放任桓玄进入建康,导致桓玄占据大义,刘牢之在政治上没有挽回的机会,最终身死族灭。现在面对同样的局面,宇文泰不愿意效仿刘牢之,决定趁高欢立足不稳的时机,和高欢决战。

下定决心,宇文泰便命将士们准备三天的粮食,直奔沙苑(渭南大荔县),和高欢相隔不到六十里。

沙苑是一片宽阔的沙草地,而高欢的兵马是宇文泰的二十倍,正面作战的话,优势在高欢一边。于是李弼向宇文泰建议:“东面十里就是渭河拐弯的地方,有茂盛的芦苇荡,不如在那里伏兵,然后引高欢过去决战。”

这个利用地形使用疑兵的建议,宇文泰听进去了,便命李弼和赵贵带领部分兵马,到渭曲的芦苇荡里埋伏。

此时又有人向高欢提议:“宇文泰的兵马不多,我们可以留下一部分兵马在这里牵制宇文泰,大军直扑长安,再回师消灭宇文泰,可保万无一失。”

高欢的反应依然是“不听”,随即统兵奔向宇文泰,等两军即将接触的时候,宇文泰亲自擂鼓助威,埋伏在芦苇荡里的士兵们冲出来奋力砍杀。原本高欢部以为敌人不多,结果突然冒出来这么多人,直接军心大乱一败涂地——

“兵将交,丞相泰鸣鼓,士皆奋起,于谨等六军与之合战,李弼帅铁骑横击之,东魏兵中绝为二,遂大破之。”

战后高欢清点兵马,发现都跑散了,营房里空空如也。斛律金劝高欢跑路,但高欢“据鞍未动”,说明他遭遇巨大的失败,脑袋里一片空白,不知如何是好,还是斛律金抽高欢的战马,他才离开战场。

高敖曹听到高欢战败的消息,也退守洛阳。

据后来统计,沙苑大战,高欢损失八万甲士,十八万具军械,而宇文泰渡过黄河进军河东,一举夺取汾州和绛州,河东薛氏也在战后归附宇文泰,日后成为关陇门阀的重要成员。

可以说,沙苑大战是西魏的立国之战,正是从这场大战之后,经历失败的高欢开始正视宇文泰,西魏诸将也逐渐建立了必胜的信心。

第二场是公元538年的邙山大战。

沙苑大战后,西魏的独孤信趁胜追击,攻克洛阳的金墉城,东魏的颍州长史贺若统投降,从此成为西魏大将。

这意味着,西魏的兵锋进入中原,威胁高欢的腹地。

高欢自然是不能容忍的,便命河南大行台侯景收复失地,最终在公元538年7月,把独孤信包围在金墉城,而为了彻底消灭独孤信,高欢也亲自统兵来战。

高欢都统帅东魏主力去了,西魏的宇文泰能不去?于是宇文泰点起兵马出关东征。

这场大战,东魏和西魏都损失惨重。

宇文泰刚走到谷城(河南新安)的时候,就和侯景爆发了遭遇战,混战中宇文泰的战马中箭,重重摔到地下,差点被东魏士兵砍死,直到都督李穆把战马让给宇文泰,他才捡回一条命。

回营之后,宇文泰整军再战,在邙山大破东魏军,俘虏甲士一万五千人,并杀的高敖曹部全军覆没,高敖曹单骑逃走,最后被西魏追兵斩首。

这个将高敖曹斩首的人,宇文泰赏赐布绢万段,不过不是一次性发放,而是每年发一些,直到北周灭亡隋朝建立的时候,万段布绢还没有发完......

后来宇文泰退兵回长安,高欢摧毁金墉城,总的来说依然是宇文泰略占上风。

第三场是543年的邙山大战。

那年东魏的北豫州刺史高仲密归附西魏,虎牢关落入西魏之手。为了迎接高仲密和虎牢关,宇文泰再次统兵到了洛阳,而为了保住战略要地,高欢也统兵十万来到洛阳。

高欢和宇文泰陈兵邙山,直接开战。

和前次邙山大战一样,宇文泰开局不利,被东魏大将彭乐冲破阵型,高欢随即指挥全军冲杀,“大破之,斩首三万余级”,对于兵力不足的宇文泰来说,这三万人的损失,可谓是元气大伤。

战场获胜之后,彭乐一直追宇文泰,准备俘虏回去升官晋爵,但是宇文泰说了一句很有智慧的话:“今日无我,明日岂有汝耶?何不急还营,收汝金宝?”狡兔死走狗烹,建议你眼光长远一些,养寇自重是你的最佳选择。

彭乐觉得有道理,便拨马回营,宇文泰捡回一条命。

侥幸活命的宇文泰,随即整顿兵马再战高欢,“大破之,悉俘其步卒”,并命大都督贺拔胜统帅三千骑兵追杀高欢,典型的现仇现报。而对于贺拔胜来说,兄长贺拔岳就是死于高欢的离间计,现在逮到机会,自然要为兄长报仇,便边追边喊:

“贺六浑,贺拔破胡必杀汝。”

那时高欢已经准备阵亡了——“欢气殆绝”,结果贺拔胜没有带弓箭,长槊又刺不到高欢,每次都差一点,东魏的武卫将军段韶却有弓箭,一顿猛射,终于有一箭射中贺拔胜的战马,等他换上副马之后,高欢已经跑远了。

改变历史的重要时刻,就此远去。

高欢回营之后,同样是整军再战,击败赵贵等西魏将领,扳回一局。

这场邙山大战,高欢和宇文泰都经历了生死绝境,但在运气和政治智慧的护佑下,两人都保住性命,谁都没能奈何谁,打成平手。

第四场是公元546年的玉璧大战。

玉璧城在如今的山西稷山县,处于河东地区的核心地段,而且地势非常险要,是东魏和西魏的必争之地。

那年高欢已经51岁,感觉剩下的时间不多了,便亲统大军围攻玉璧。西魏镇守玉璧的是韦孝宽,充分利用玉璧的险要地形,和高欢对峙五十天,而且战术无所不用其极,导致“东魏士卒战及病死者七万人”。

玉璧大战,其实是高欢不甘心只有半壁江山,做出的人生最后一搏。

毕竟尔朱家族统治的时候,北魏没有分裂,高欢起兵推翻反尔朱家族以后,北魏才分裂成两国。

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重新定鼎中原,恢复北魏的版图,高欢对历史无法交代,也无法卸下自己的心理包袱。

然而,高欢终究是失败了。

回师途中,高欢心灰意冷,身体每况愈下,感觉来日无多,便让斛律金唱敕勒歌,高欢放声唱和,涕泪纵横。

公元547年正月,东魏渤海郡王高欢薨逝。

点击「温伯陵的烟火人间」阅读原文

标签: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 ©  2015-2022 华中创投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26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

返回顶部